探索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学习李录堂《中国新经济学:保障激励经济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04 15:13   内容来源:网络   阅读量:15734   会员投稿

王国灿

引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李录堂教授的《中国新经济学:保障激励经济学》以其鲜明的现实指向和理论创新,为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一条极具启发性的路径,已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该著作的核心,在于深刻洞察了中国转型期特有的发展悖论——即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深层焦虑并存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一套旨在破解这一悖论的系统性制度设计框架:“保障”与“激励”的双轨协同机制。《保障激励经济学》是真正来源于中国事实和实践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来自欧美国家事实和实践的经济学。学习此著的过程,不仅是对具体经济学理论的吸收,更是一次对制度逻辑、人性假设与发展伦理的深度叩问。

一、思维解构:直面转型社会的核心困境

李录堂教授的理论建构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痛点的精准把脉。著中敏锐地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追求常常以社会保障的滞后甚至牺牲为代价,而这种“保障缺失”反过来又成为抑制个体创新活力、阻碍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单纯强调“效率优先”或“公平至上”的单一路径,在实践中都显现出其局限性,尤其在激发微观主体内生动力和应对复杂社会风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深刻的矛盾性,构成了全书理论探索的起点与核心问题意识。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将其视为构建新理论的基石,致力于在保障个体基本生存安全与发展权利(保障)与激发其创造财富、追求卓越的积极性(激励)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与制度化的协同路径。这种直面现实矛盾的勇气与求解精神,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特质之一。

二、理论内核:“保障”与“激励”的辩证统一

“保障激励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在于突破性地将“保障”提升至与“激励”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系统阐述了两者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精妙之处在于:

保障是激励的基础与前提: 著中深刻论证,当个体面临生存、健康、教育、养老等基本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时,其进行长期人力资本投资、承担创业风险、投身创新活动的意愿和能力会被极大地抑制。一个稳固的社会保障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普惠医疗、完善养老、兜底救助、公平教育机会等),实质上为个体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其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承担适当风险提供了心理安全垫和物质基础。没有这种基础性的保障,所谓的激励机制往往沦为空中楼阁,无法触及最广大人群的深层动力。

激励是保障实现的源泉与动能: 另一方面,强有力的激励体系(如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创新收益分享机制、价值创造导向的分配制度)是创造社会财富、做大可供分配“蛋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个体、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生产性潜能,才能为高水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政支撑。缺乏活力的激励,最终会导致保障体系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协同共生:制度设计的核心诉求: 该书最具创造性的洞见在于,揭示了保障与激励之间的“协同效应”。合适的保障能提升个体参与市场的信心和能力,从而放大激励的效果;而有效的激励所创造的财富和活力,又为提升保障水平、优化保障结构提供了可能。因此,新经济学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如书中探讨的混合所有制、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模式、土地权益创新、教育医疗改革方案等),促使这两大系统形成良性循环,避免顾此失彼或相互掣肘。

三、实践指向:本土化制度创新的探索

李录堂教授的理论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充满了强烈的实践关怀。书中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创新构想,其核心指向在于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抵御风险、维护社会基本公平正义,又能持续激发微观活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生态。例如,在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思路超越了简单的“公有”与“私有”之争,而是聚焦于如何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的同时,通过产权明晰、流转机制创新(如土地股权化)来激活土地的财产功能和资本属性,从而激励农民进行长期投入和参与市场化经营。这种将保障功能与激励功能嵌入同一制度载体的设计思路,极具启发性。在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科教文卫等领域,作者都力图展现这种“双轨协同”思维的具体应用,强调制度设计必须兼顾稳定性(保障)与活力(激励)的双重目标。

四、结语:迈向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发展范式

深入学习李录堂教授的著作《中国新经济学:保障激励经济学》,其意义远不止于理解一套具体的理论模型或政策建议。该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思维范式——一种如何在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个体活力与集体福祉这些看似永恒张力中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哲学和方法论。

它将“保障”从一个常被边缘化的社会政策议题,提升至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制度要素,并深刻论证了其与“激励”机制共生共荣的辩证逻辑。这种思维范式的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它提醒我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根基的稳固,或者过度强调平均分配而窒息创造源泉,都难以支撑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具有韧性和活力的发展模式,必然是那些能够将保障个体尊严与安全的社会契约,与激发创新潜能与奋斗精神的市场机制,通过精巧制度设计有机融合的模式。

李录堂教授的探索,代表着中国学者立足本土实践、回应时代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自觉努力。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能在实践中面临复杂的约束条件和实施挑战,需要不断的调适与深化。然而,该书所蕴含的对“人”的关切(保障其生存权、发展权)与对“发展”的洞见(激励其创造力、生产力),以及将二者统一于制度创新的核心追求,无疑为中国乃至所有处于转型期和发展中的国家,指明了一条值得深入探索的道路:一条致力于实现有尊严的保障与有活力的激励协同并进的发展之路。这不仅关乎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关乎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显公平、更富创造力的文明社会形态。这条道路的探索,既是对经济学的重塑,也是对发展伦理的升华。

本文参考文献:

1.李录堂.《中国新经济学:保障激励经济学》。

2.马克思.《资本论》。

3.萨缪尔森.《经济学》。

(本文作者: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